●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当地老百姓就是靠着这个山这个水,祖祖辈辈生存下来了。如果发展旅游和当地百姓没关系,这个旅游还不如不发展,而且也发展不好。
●开放就是把我们自己也推不动、守不好的大门打开,把合理的利润放手给人,引入更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,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,提高自己的经营收益。
●我们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走极端,总想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政绩,这种政绩观、价值观是不正确的;一定不能单纯为求大求全,建成那种听起来唬人、实际运转乏力的“巨无霸景区”,事实上也搞不成;从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来看,也是宜大则大、宜小则小。
□冯建平
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景区资源整合是于2013年初启动的,到2013年5月1日顺利完成。原来的10家景区经营单位和3家宾馆经营单位退出,由新组建的太行山大峡谷股份公司出资4.1亿元接管,门票由10张变成1张,门票价格由450元降为125元。在抓紧完成景区资源整合的同时,长治市、壶关县两级政府积极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,聘请西安曲江文旅集团对景区实行托管,实现了专业化经营。
新公司新机制运行一年,门票收入不降反升,达到2100万元,比2012年增长75%,今年预计能够达到5000万元。
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整合资源、推进改革的实践,是一个零散景区如何实现资源一体化、经营专业化、效益最大化的成功案例。总的来讲,可以说是回答了一个问题,得出了五点启示。
一个问题:资源整合中如何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
回答的一个问题,就是在景区改革发展过程中,如何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、发挥各方优势去进行资源整合。这也是旅游业资源整合、体制机制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。
难能可贵的是,在太行山大峡谷景区资源整合中,长治市、壶关县两级政府虽然也是出资人,却始终扮演着协调、谈判的角色,整合完成后就退到后台了,并及时聘请专业团队来管理景区,实现了专业化经营。
假使政府还是按传统的做法,资源整合完成后,又成立新的机构,招一帮人来管理,那就又走老路了。
这一点对于山西省旅游景区景点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,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的一次有益尝试。
启示之一:旅游资源需要整合,管理体制机制更需要改革
对于旅游业来讲,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是根本性的,但用没用好资源是决定性的。
从山西省来看,旅游资源富集,但资源零散分布、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,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。特别是类似大峡谷这种景区,就是一条大沟,封闭性很强,也很容易造成多头经营、恶性竞争,既不方便游客,又不利于管理,整合就成了一种必然。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涉及面就更大了,许多国有景区还没有实现专业化经营,即使是民营企业经营的景区,也不是都实现了专业团队运作。
专业就是品牌、就是效益。一个酒店是这样,一个景区同样也是这样。不是说体制好了就都好,不是说民营企业接过景区就都能干,要是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管理,同样经营不好景区。
启示之二:游客、当地群众、景区“三受益”是景区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准
具体而言,一是要给游客带来便利。太行山大峡谷景区资源整合就给游客带来便利了,过去是10个主管单位10张门票,现在是1张门票,过去门票加起来是450元,现在是125元,这不但给游客带来便利了,还给游客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。
二是要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当地老百姓就是靠着这个山这个水,祖祖辈辈生存下来了。如果发展旅游和当地百姓没关系,这个旅游还不如不发展,而且也发展不好。做旅游产业一定要清楚,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。地处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的桥上乡桥上村,总共173户,现在办乡村旅游的已达到32户、850张床位,从业人员120人至150人。这个村围绕旅游还办了其他一些产业,比如超市、话费充值等等,总共39户。这39户当然不是完全服务旅游业的,但是好多是因为有了旅游业、有了人流才办起来的。这样一来,他们靠着这个景区实现了致富,他们当然也愿意维护景区的健康发展、稳定发展。
三是要给景区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活力。这是衡量一个景区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。从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经营一年的实践看,这个目标实现了。
总之,这三条标准太行山大峡谷景区都体现了,所以它有推广意义。
启示之三:坚持市场取向是个大原则
在一个竞争相对激烈的领域,赢得优势的关键往往是对市场的态度。特别是需要政府进行决策和参与的项目,尤其需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,做到按照市场需要、市场规律办事。
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的实践不是旅游业资源整合的唯一模式,但政府协调、企业整合这个办法,应该成为我们坚持的基本原则。由垣曲、翼城、沁水三县共有的历山的资源整合,是由企业来进行谈判推进的,这种完全由市场进行的整合,可能是最有活力的。即使是政府出资整合的,也要像太行山大峡谷景区那样聘请专业团队经营管理。
总之,就是不能走老路,更不能一讲资源整合就是政府要进入,把原来的民营资本挤出去,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。旅游景区这样一个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产物,竞争这么激烈,政府直接来经营并没有优势,所以政府在资源整合、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角色定位。
启示之四:始终保持开放导向,是景区获得新生的重要手段
形象地讲,开放就是把我们自己也推不动、守不好的大门打开,把合理的利润放手给人,引入更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,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,提高自己的经营收益。
具体到山西省旅游业,就是要在整合改革中,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集团,提高景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。现在山西缺乏的就是一些知名的大集团,当然主要由我们自己来培育,同时也要加大引进力度。
武乡八路军文化园(红星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)引进华侨城也是个非常好的案例。华侨城有关宣传营销策略很有专业水准,一线市场定位就是太原、长治、晋城、晋中,所有宣传力量都集中在这个范围内,在主打这四个城市的基础上再扩大到邯郸、石家庄、焦作等。这样,既攥紧了拳头,深耕了主力市场;又迈开了步子,辐射了周边市场,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双提升。
启示之五:景区规模要把握好度,不能盲目求大求全
我们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走极端,总想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政绩,这种政绩观、价值观是不正确的。
具体到旅游产业,不能一说资源整合,就要把本地区的资源全都扭在一块。这样一来,可能实现了做大做强、规模制胜的效果,但也可能增加了强者的包袱,加重了弱者的依赖。特别是不分产业特色、经营模式等内在特点,硬生生地捆到一起。从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来看,也是宜大则大、宜小则小。
极而言之,埃菲尔铁塔和凡尔赛宫都在巴黎这个城市中,怎么整合?还是要各自特色发展。
因此,一定不能单纯为求大求全,建成那种听起来唬人、实际运转乏力的“巨无霸景区”,事实上也搞不成。要坚持从更好地促进发展这个目的出发,需要整合的要下决心整合到位、做大做强,不适合整合的要各自发力、有序竞争,使整个旅游业市场有大有小、各显其能、充满活力,成为支撑当地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(作者单位:山西省旅游局) |